想象一下,一支刚刚完成长征的队伍,赤脚踏在陕北干裂的黄土上,身边只有5000块大洋勉强度日,这不是小说里的情节,而是真实发生在1930年代中国革命大潮中的一幕。面对这样困苦的处境,是什么支撑着这群战士继续前进?他们真的相信革命能够改天换地吗?又有多少隐患潜伏在看似团结的红军内部,等待破土而出?今天我们要聊的,不只是那段日子里枪林弹雨里的理想与挣扎,更有一桩差点把队伍拖入深渊的惊天事件。
信任和怀疑,就像两条纠缠在一起的锁链,让人难以挣脱。徐海东对张绍东的赏识几乎到了“眼里只有你”的地步——不光力挺他当“红色新星”,还不管别人怎么说,一心捧着。就在这时,一句话像一记闷棍砸下来——“此人不可重用。”说话的不是别人,正是队伍里最稳重的老教员。可徐海东还是选择了相信自己的判断,把张绍东捧上了重要位置。这种对立并不是你说你的、我信我的那么简单。红军中的未来到底掌握在谁手里?观众席上的质疑和看台上的热情,像赛场上咬得死死的两队球员,打得难解难分。可这场球,还没到分胜负的时候,谁都不知道藏在暗处的危机会不会突然爆炸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张绍东在队伍里混得风生水起。他指挥的队伍打仗硬气,抢下了不少头功。战士们慢慢对他有点服气:“这小子能打!”有的看得远,说:“能打是能打,可这家伙到底是不是一心为革命?”有些人说他其实就是受了旧社会的苦出来的,本质上也许没想那么多。而在村子里、茶馆盏边,大家的议论像秋天野火一样蔓延:“张绍东能不能撑得住大场面?”有些老战士瞅着不放心。有人宽慰自己:“反正事情都有老徐看着,大错出不了。”但也有人小声嘀咕:“人的心啊,比夜里的黄河水还深,万一……”那句“不可重用”的警告,成了大家心头的一根刺。
表面上,一切都还算平静。部队忙着安营扎寨,战士们打趣埋怨粮食少得可怜,不过还是能勉强过日。张绍东看似也渐渐稳下来,没再惹出什么大乱子。可那些老早的争议一直没消停,只不过没人往明面上说罢了。有几个干部偷偷嘀咕:“到底是真的信得过,还是大家都懒得管了?”但更多人觉得,这阵子大家都该多给年轻人机会,信任总比怀疑好。就这样,“信不过也得用,用不好再说”的气氛在队伍里蔓延。可这根看似和谐的绳索,其实经不起哪怕一丝拉扯。
有一位反对者提出了不同声音:“我们革命不是儿戏,韩先楚、陈赓这些人,哪个不是要从泥泞里活过来的?如果只凭一个人会指挥仗好,就敢随便托付家国大事,那还用什么组织、用什么制度?”但这声音太微弱,一转身就消融在日常琐事里。此刻,表面上的风平浪静,实则暗流涌动。就像天边刚刚消退的乌云,随时可能卷土重来。
谁能想到翻脸来得这么快?1938年2月25日,所有人还在忙着筹粮备战,张绍东却和参谋长兰国清,带着200多号人,一夜之间不见了踪影。几天后才传来消息:叛变了!投奔国民党!这个消息砸得队伍都蒙圈了,好多人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。这一刻,老教员的话像炸雷劈在队伍头顶——“说不可重用,真不是没道理!”一直左一个“相信”、右一个“扶持”的徐海东,也被这突如其来的背叛扎得心里发凉。整个部队气氛立马暴躁起来,大家炸开锅似的到处议论:
“咱们就信错人了?”
“以后还敢再用年轻干部吗?”
很多老兵直拍大腿:“这事要早防着点,不至于闹到今天!”大家也都明白了,过去种下的小隐患,这会儿全都爆发出来了。一团糟,谁都说不清究竟是谁的责任。
叛逃事件之后,红军上下的气氛一下子冷到冰点。好像大家一起吃的苦都白吃了,信任就像熬了一天的稀饭,瞬间倒锅里了。表面上,张绍东走了,事情好像能结束。其实,大家心里的疑问和不安全感才刚刚冒头。有干部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:“是不是我看人也不准?”有战士在日记里写:“革命还靠谱吗?要是人人都心有二意,咱们还打个啥仗!”更麻烦的是,队伍里小团体慢慢多了,谁也不太轻易相信谁。有的觉得领导太心软,有的又说以后更不能给新同志机会。看起来一切都归于平静,其实,每个人都开始有了自己的“小算盘”。这场危机给队伍埋下了更深的疙瘩,表面上咱们还在一起努力,但心早就各自拧巴了。
历史是用来照镜子的,可照出来的,有时不仅仅是脸庞的光亮,还有背后的泥点子。徐海东当初那么赏识张绍东,最后被狠狠打脸,实在有点“用人不疑”的苦涩。有人说,宽容是美德,关键时刻也别太绝情。但话又说回来,光凭信任,还真不顶事!一而再地给机会,结果反而把队伍推向更危险的境地,这算哪门子仁义?“此人不可重用”那句话,说得多直白,可惜有人听不懂。要么说,世事哪有绝对?前脚夸完当红小生,转眼黄花菜都凉了。
打着“信人用人”的幌子,到头来换来的却是人心散了,一锅粥都熬糊了。历史老是喜欢用血泪账培养大家的警觉性,真的得好好感谢这些“神预言”。下次再有人说“再给机会试试”,可得琢磨琢磨,是不是还想把锅再砸碎一次。
到底是用人要给机会多容忍,还是该像老教员那样“提前设防”?张绍东的事让人咋舌,但也有人觉得,正因为当年那点宽容,才让不少后来成为大将的年轻人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。可反方又说了:“没用对人,革命队伍差点毁了!”你觉得,领导用人到底是要多相信一点、还是多谨慎一点?要是你是队伍里的决策人,遇到这样的人,你会挺身担当,还是宁可错杀一人绝不放过一个风险?评论区等你来吵一架,说不定下一个历史的走向,就藏在你的那句留言里。
上海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