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战时期的红色老板娘:周宗琼的传奇人生
在抗日战争时期,尽管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,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活动依然举步维艰。经费短缺、处处受限,开展工作异常困难。然而,在这段艰难岁月里,一位女性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,默默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,她就是被邓颖超亲切称为红色老板娘的周宗琼。
从教育者到商界能人
周宗琼1910年出生于重庆,自幼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。从北平女子第一高中毕业后,她回到家乡担任小学校长,积极向学生传播革命理念。然而,她的行为很快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,被迫离开教育行业。
后来,她与重庆天成厂职员任宗德结婚,并进入工厂工作。可惜天成厂经营不善倒闭,她和丈夫未能拿到应有的赔偿金。面对困境,周宗琼没有退缩,而是带着部分设备入股合川酒精厂,凭借出色的商业头脑,使酒精厂逐渐扭亏为盈,利润节节攀升。
展开剩余66%危难中的商机与革命情谊
抗战期间,日军对重庆实施狂轰滥炸,城市满目疮痍,住房极度紧张。周宗琼敏锐地察觉到商机,借建设酒精厂办事处之机,盖起一栋两层小楼准备出租。房子尚未完工,就有不少公司和个人争相求租。
一天,她的朋友周予前来求助,表示共产党的《新华日报》急需办公场所,希望她能提供一楼作为报社驻地。周宗琼毫不犹豫地答应了,从此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。
当时,《新华日报》经营困难,周恩来指示周宗琼开办酒精厂,为报社提供资金支持。在她的精心经营下,酒精厂盈利丰厚,其中80%的收入都用于支持《新华日报》的出版和发行。
党外人士的特殊使命
尽管周宗琼多次申请入党,但组织考虑到她在党外能发挥更大作用,始终未予批准。周恩来亲自写信给她,解释道:当前党在重庆的活动极为艰难,你以党外人士的身份工作,更有利于斗争,能起到特殊作用。周宗琼深明大义,欣然接受,继续以商人的身份为党提供支持,因此被邓颖超赞誉为红色老板娘。
为了给南方局提供安全的联络场所,周宗琼以扩建酒精厂的名义,在老家韦家院坝修建了一栋房屋。这里成为周恩来与李公朴、沙千里等民主人士秘密会面的地点,也是周恩来向革命同志作报告的重要场所。
一段温馨的插曲
周恩来第一次见到周宗琼时,紧紧握住她的手表达谢意。这时,她4岁的小女儿任时来跑了过来。周恩来笑着问她叫什么名字,小女孩天真地回答:我叫任时来。周恩来幽默地说:你母亲的名字(宗琼)和你的名字(时来),正好包含了我名字里的两个字('来'和'周')。受此启发,周宗琼后来的6个孩子全部随她姓周,以表达对周恩来的敬仰之情。
危难时刻显担当
抗战胜利后,国民党在国统区实施白色恐怖,重庆的地下党员处境危险,急需撤离,但缺乏资金。关键时刻,周宗琼果断降价处理手中货物,筹集数百万资金,帮助40多名党员安全转移。
1946年,国共和谈破裂,中共在上海的工作机关暴露,急需撤离。周恩来再次向周宗琼求助,她毫不犹豫地变卖一座面粉厂,筹得上千万资金,使数十名同志成功脱险。
夙愿终偿,赤诚不改
新中国成立后,周宗琼被安排到水利部工作。1956年,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,她终于如愿以偿,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怀抱。
晚年时,有记者问她当年为革命贡献了多少资金,她淡然一笑:有人说党欠我几千两黄金,我离休后算过,确实有这么多。但我绝不会跟党算这笔账,就当是我交的党费吧。
1996年,这位传奇女性与世长辞,享年86岁。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与奉献,她的故事至今仍激励着后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海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