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教育圈有个消息挺热闹:南方科技大学、西湖大学、福耀科技大学等好几所新型大学凑在一起,在深圳理工大学开会,商量着要搞个“N9联盟”。乍一听好像又是高校圈搞小团体,但仔细一品,这事儿没那么简单。它不像传统的C9联盟那样是顶尖名校的“豪门聚会”,反而更像是一群“革新派”凑在一起,想给中国大学闯出一条新路来。
咱们都知道,现在的大学长得越来越像了,不管是985、211还是普通本科,都在拼论文、争项目、抢排名。很多大学生读完四年,感觉除了一张文凭,真正能拿去职场用的本事却没学多少。企业也老抱怨,说毕业生来了还得从头教,大学教的东西和现实需求差着一大截。
N9联盟想干的,就是打破这个局面。这些大学有个共同特点:都不太按常理出牌。它们大多建在深圳、杭州、福州这些经济活蹦乱跳的城市,从一开始就和身边的科技公司、制造企业绑得紧紧的。比如福耀科技大学直接由玻璃大王曹德旺创办,明摆着就是要攻克制造业的难题;西湖大学施一公带队,死磕生命科学;南科大在深圳这座创新沃土里搞科研转化。它们不像传统大学那样先盖楼再招生,而是先看清楚了社会需要什么,再反过来设计自己的专业和课程。
说白了,这就是把“用户思维”用在了办大学上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,社会面临哪些棘手问题,大学就研究什么、培养什么。你想想,要是大学能像公司一样盯着需求搞培养,学生是不是就能学到真本事?企业是不是也更愿意买单?
这个联盟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想法:把自己搞成个“虚拟大学”。说白了就是没有围墙的大学联盟——学生可能在西湖大学读基础课,然后去福耀搞项目实践,最后跑到南科大用超算做数据分析;教授们可以跨校带团队,企业也能一站式找到各个领域的技术大牛。这想法挺酷,相当于把长三角、珠三角的经济能量通过一个教育网络给盘活了,让学生在哪都能享受到联盟里最好的资源。
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这种创新联盟面临的实际困难也不少。首先,各个学校怎么算学分?怎么发证书?总不能让学生跨校学一圈,最后本校不认账吧。其次,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小算盘,怎么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把家底拿出来共享?最后,也是最关键的,怎么评价这些大学成不成功?是看论文发了多少,还是看解决了多少实际难题?要是还用老标准衡量,那折腾一圈可能又回到原点了。
不过就算挑战不少,N9联盟的探索仍然特别有价值。它给中国高等教育提了个醒:大学不一定非得大而全,也可以小而精;不一定要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,完全可以打开门和产业界一起成长。这些学校就像教育界的“特种部队”,人不多但精准出击,专攻关键领域。
说不定哪天,咱们真能看见这样的场景:一个大学生同时在好几所新型大学里选修课程,他的毕业设计直接解决了某家科技公司的技术难题,还没毕业就已经拿到了offer。到那时,大学才真正成了社会创新的发动机,而不仅仅是颁发文凭的工厂。
N9联盟能不能成,咱们拭目以待。但它的酝酿已经证明了一点:中国的大学开始尝试换种活法了,这才是最让人期待的地方。
(图源网络,侵联删)
上海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