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上,有一种“跌下神坛”的速度是让人瞠目结舌的。有人三十出头便做到权臣高位,转身却屡次被贬远走他乡。这不是小说情节,而是真实上演在一位北宋名相身上的故事。他曾风光无限,也曾门可罗雀。终究是能力和性格碰上了更大的权力漩涡,这样的人生,有多少波澜?寇准这个名字,你或许不熟,但你一定见过有人“刚正不阿”却难以善终。这背后,到底是“忠臣逆境”还是“自毁长城”?他的沉浮,和你我何干?
历史的舞台从来不缺好戏,主角叫寇准,身份是宰相。台上他刚直敢言,不怕得罪权贵,连皇帝都要听他几句“逆耳忠言”。但朝堂上另有一派——或者说一堆——老狐狸盯着他,明争暗斗,好不热闹。寇准凭才华压人一头,对手却攒着劲儿挑毛病。有一次,跟张逊闹僵,谁也不服谁,大伙都等着看谁能笑到最后。可最后的结果,却出人意料。是功成名就,还是被打入冷宫?咱们先卖个关子。
寇准19岁高中进士,整个东京开封都叫他天才少年。仕途一帆风顺,三十多岁时就做到副宰相,这放到唐宋元明清哪朝哪代都够夸张。这样的升迁速度,让不少人眼红。有人私下里议论:“寇大人能混多久?”幸好当时的皇帝宋太宗喜欢直臣,把寇准当座上宾。
但寇准太敢说了。跟张逊在青州因为一桩小事大吵特吵,堂堂朝廷大吏仿佛菜市场吆喝。百姓看热闹有福了,说“这官场也没咱村委会乱”。旁人觉得寇准仗着皇帝撑腰太跋扈,而寇准却觉得自己是公正的代表。群众对他也是褒贬不一。有人说:“这人胆子大,说话直,把咱老百姓的事当回事。”也有人摇头:“这么冲,说不定哪天栽大跟头。”
表面上,看起来寇准只是和张逊吵一场,谁还没过过嘴瘾?可没两天,朝堂气氛悄然变化。宋太宗表面上不动声色,实际上心里笃定要换人了。寇准改当青州知州,离开朝中心头打击可想而知。同僚里有人暗自松口气:“总算没他管头管脚了。”但也有反对声音:“就这么放一个直臣出局,朝堂还能清明吗?”
传到民间,有老人感叹:“又一条好汉要落草了!”有人顺坡下驴:“其实寇准也就会嘴硬罢了,哪里真有本事?”刚直成了他的双刃剑,把他推上巅峰,也同样把他带到低谷。从这个时候起,寇准的人生按下了“闹剧暂停键”,可你以为这事就此结束?还早得很。
就在众人以为寇准会被打入冷宫,从此逆转不起的时候,局面出现了惊天大反转。祭天晋升触发了官场洗牌,寇准突然又跳出来,秉着刚烈性格公开批评冯拯等人私贿干政,像个大扫除队长似的,点名谁脏了就举出来。对此冯拯等人哪肯认栽,立马反戈一击,把寇准也拖下水,说他也没干净到哪里去。
正当大家觉得这场嘴仗能不能打个平手时,中书省里一片混乱,群臣吵得不可开交,仿佛年关抢购一样热闹。结果宋太宗实在看不过眼,一纸命令又把寇准贬到邓州。这一招叫做“各打五十大板”,但矛盾一点没少,朝堂上的派系斗争进入了新阶段。
原先以为寇准从此灰溜溜,其实他另有打算。当时太子之位还悬而未决,老皇帝左右权衡,大臣们各有算盘。寇准却冷眼观察,提出“三不能”原则——不跟亲信商量、不带私人感情、不为私利。这个意见看似平淡,实则一语中的,被皇帝采纳,成就了后来赵恒继位。这场政治大戏,寇准靠着隐忍和智慧,反手为自己和新皇帝都铺好了路。
宫廷表面一片平静,好像大乱消停。可真正的麻烦刚刚开始。朝堂斗争少了寇准,冯拯、吕端等人新仇旧怨积压,立储话题成了定时炸弹。外人眼里,这时候的北宋像个刚刚止住咳嗽的病人,表面上人模狗样,实际上内里毛病一堆。
紧皇位继承安排看似尘埃落定,谁知赵恒坐上皇位后,派系斗争没停。寇准虽然献策有功,却因性格与作风问题与一部分新权贵越来越不对付。新政还没推开,就开始出现掣肘,和事佬串场也无功而返。分歧不但没解决,反而像蘑菇一样,冒出更多。寇准的老毛病还是老样子,该说就说,不肯妥协,再次站到了风口浪尖。他的场景,好比厨房里随时滚开的锅,表面不动,其实随时溢出来。
有些人自以为是“清流”,整天想着端掉对手,好让自己名留青史。但要不是寇准爱管闲事,北宋的储君之争或许没那么复杂。有时候,太聪明、太直白,未必就是好事。刚正敢言成了“锅盖”,不让别的菜冒热气,久而久之,整个厨房都变得压抑。对寇大人这种处事风格,小编不禁要“夸”一句:您要是不这么自信,说不定再当几年宰相都有机会。东家长、西家短,总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,谁愿意跟你共事?这样的“忠臣”,就是北宋官场最独特的风景线,也让历代后人都能有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寇准的最大问题在哪里?一是性格太鲜明,朋友不多,敌人不少。二是不懂“和为贵”,总想着一招致胜。历史不是单打独斗的擂台,而是要学会团队作战。正所谓,会哭的孩子有奶吃,可也有被打屁股的时候。寇准的沉浮说明了一个道理:过刚易折,有时适当隐忍,比一味逞强更能成事。最后小编假装赞美一句,要是人人都像寇准一样刚硬,恐怕整个朝廷都得贬去当地方官了吧?
看到这里,你觉得寇准的命运到底是“好人没好报”,还是自己太过张扬自找苦吃?有人崇拜寇准坚持原则,有人嘲笑他不知变通。主张“刚直不阿”值得推崇,还是“明哲保身”更能久安?难道历史上的“好官”都得像他一样最后被贬?或者说,太多的“忠臣”其实只是拿性格当幌子?如果你是朝堂一员,你会选择哪一边?到底是默默无闻,还是拼一把做历史的主角?欢迎在评论区撕起来!
上海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