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北野战军是我军在晋冀鲁豫地区的主力部队,麾下几个军都是我军响当当的硬手,特别是63军,是华北野战军公认的头等主力部队。1951年初,63军随十九兵团入朝,全军几万将士都铆足了劲,要叫美帝见识一下华北王牌部队的威风。
分批赴朝参战的志愿军
一、战局突变
1951年4月,抗美援朝中规模最大的第五次战役拉开了帷幕,志愿军63军作为华北头牌,出手不凡,一口就吃掉了英军精锐格罗斯特营,打出了一个成功的歼灭战,这一阶段志愿军进攻整体不是很顺利,这场歼灭战是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。
被俘的英军
5月16日,战役第二阶段作战开始,63军继续奋勇突击,把当面之敌韩军第六师团打得节节败退,几天后,已攻至天安里、罗山一线,成了十九兵团攻得最远的部队。
而此时美韩军司令李奇威,正在耐心的扳着指头数志愿军的进攻天数,经过前几次较量,这位眼光毒辣的美军名将,已经准确洞察了志愿军的最大弱点——后勤。志愿军靠着士兵自身携带的粮弹,只能连续进攻一个礼拜左右,在三八线以北,志愿军尚能从民众中征集一些口粮,能维持7天攻势,到了三八线以南,老百姓都被韩军提前赶跑了,志愿军的进攻就只能持续5天。
5月20日,志愿军的粮弹果然开始紧张起来,攻势明显减弱。老谋深算的李奇威见时机一到,首先下令中线的大军向正面志愿军19兵团猛攻,这一拳极为凶猛,也极为精准,要一把就将志愿军防线撕裂为东西两段。
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美军,具有强大的反击能力
十九兵团攻得最远的63军首当其冲,当面的韩军第六师团一改前几日的颓势,发起了猛烈反扑,而美军第七师、韩军第二师则从两侧包抄上来。
63军傅崇碧军长顿时警觉起来,此时该军背后是北汉江和洪川江,典型的背水一战,要是在这个险恶地方被敌军包围,那就麻烦了。
63军当时位于北汉江、洪川江、罗山之间的区域,背水环敌,典型的兵家险地
傅崇碧军长赶紧先稳住阵脚,命令前沿各部坚守阵地,同时保证后路通畅,安排主力师188师守卫清平川大桥。
应对战局变化的安排刚布置妥当,坏消息就一个接一个传来了:
63军187师受到韩军猛攻,559团团长邓仕均、政治处主任贾登茹、3营营长赵聪先后牺牲。
西侧的友军朝人民军第一军团、志愿军64军、65军在敌军的反扑下纷纷后撤,这令美七师的包抄非常顺利,直扑63军后面的北汉江。
东侧的63军189师紧急报告,韩六师一面猛攻该师核心阵地508.7高地,一面从东侧向阵地后方迂回。
防线处处告危啊!
傅崇碧军长紧急召集几个军领导商量对策,此时警卫员正好端来了午饭,傅军长边谈边吃,刚吃了一口就停住了,这哪里是一顿饭?就是用树叶放水里煮熟的桑树叶子汤,没米没油,军里断粮了!
傅崇碧军长
傅崇碧军长脸色愈发严峻,前线的战士只怕连这个叶子汤都未必能喝上,粮草没了,弹药也很紧张,又是险地屯兵,敌人还攻得正凶。
怎么办?请示兵团?等汇报完情况,兵团摸清局势再做决策,都啥时候了?再说运动战期间,兵团司令部也在不断转移,无线电通讯时有时无,什么时候能回复就说不准了。既然如此,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,不能再死守了,撤!
63军沿着清平川大桥,迅速撤过北汉江,当面的韩六师很快察觉到志愿军开始撤退,攻得更凶了。清平川渡口的禾也山阵地顿时成了两军争夺的焦点。
战局愈趋凶险!傅崇碧军长安排188师563团守卫此阵地,这可是188师的主力团,一般来说,殿后阻击这种拼消耗的苦活,都尽量避免让主力部队承担。傅军长不惜把主力师的主力团,也就是全军战斗力最强的团用于此战,可见形势有多危急。
二、死战不退
在运动战时期,依托匆匆挖掘的野战工事死守一处阵地,是最艰苦的任务,美韩军可以依仗其火力优势,把防御部队往死里揍。而563团深知阵地后面就是鱼贯过桥的63军各部,为了保护整个军,全团人马都义无反顾的踏上了阵地。
尽管早有打恶仗的心理准备,但是美韩军的攻势之猛还是超出了志愿军的想象。战士们一晚上挖的工事,在敌军的疯狂火力输出下,也一个小时都扛不住,统统炸平。美韩军随后就是一波接一波的冲锋,为拿下563团最靠前的二连三排的阵地,韩六师一次冲锋就出动了一个营的兵力,美军还加码了38辆坦克。
美军强大的装甲部队
在火力兵力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,三排仅仅坚持了20分钟,就全部壮烈牺牲。563团马兆民团长立即命令二营夺回阵地,二营冒着敌军铺天盖地的火力,付出巨大代价才攻上山头,可随之而来的是美韩军更加密集的火炮。
几个回合下来,佘小水营长招架不住了,向团长哭诉“顶不住啦团长,伤亡太大啦,再打二营就打没了!”
马兆民团长靠前指挥,亲眼看到二营打得有多惨,但他更看到了敌军后方的道路上烟尘弥漫,那是美韩军的机械化部队,正滚滚奔袭而来。马兆民团长狠下一条心,对佘小水说“顶不住也得顶,全军没过完江,阵地一寸不能丢!”
美韩军在地面猛攻的同时,空军也没闲着,冲着清平川大桥撤退的志愿军袭来,幸亏此时志愿军防空力量已有所加强,63军的高炮营表现出色,打得美军飞机左躲右闪,投弹都偏得老远。
志愿军日益强大的高炮部队
借此安全空间,63军主力迅速通过清平川大桥,撤至汉江北岸。相比灵活的步兵,军里的炮兵动作就慢多了,战士们一边推着沉重的大炮缓缓前进,一边还要不断躲避敌人的火力。
眼见563团阵地一片火海,每时每刻都有战士倒下,而炮兵们还在慢腾腾的往前拱,在岸边指挥的傅崇碧军长一咬牙:“炮兵炸毁大炮,跑步过桥!”这些火炮可是跟美韩军扳手腕最重要的武器,这会儿也不得不壮士断腕了。
563团马兆民团长看到炮兵准备炸大炮,赶紧让傅军长等等,随后立即指挥反击,战士们知道宝贵的大炮要没了,都急了眼,纷纷跳出战壕跟敌人拼命,本来步步紧逼、气焰正嚣张的韩六师一下子怂了,连连后退。
志愿军的炮兵们赶紧使尽吃奶的劲,连推带扯把这些宝贝拉过了桥,48门火炮,包括105毫米榴弹炮这样的大家伙,一门都没损失,创下了一个不小的战场奇迹。
炮兵们刚走,一支志愿军沿江边朝清平川大桥赶来,一喊口令,原来是63军另外一个师187师的560团。为避免拥挤,187师由洪川江撤退,撤了两个团后,美7师已经从侧面迂回过来,占领了渡口,把殿后的560团给拦住了。
187师徐信师长亲自率领560团给全师打后卫,这会儿退路被断,凶险万分,徐信师长当机立断,不与有绝对优势的美7师在渡口硬拼,转而奔赴清平川大桥撤退。这是一招险棋,要是志愿军没守住清平川大桥,或者此时已完成掩护任务撤退了,那560团就被完全包围了。
幸而徐信师长赶到清平川大桥时,563团还在坚守阵地。徐信师长赶紧带着560团撤过大桥,还派出小部队从侧面袭击了一把韩六师,多少为兄弟部队分担点压力。
三、不丢下一个战友
马兆民团长好不容易熬到5月23日黄昏,军里各部都顺利过江了,563团总算可以撤了。看着伤痕累累、疲惫不堪的战士们,团政委刘炎田心疼不已,但依然坚定的下令“老规矩,伤员全部抬走,只要还有一口气都要照顾好!烈士全部掩埋好,一位都不能拉下!”
艰难撤退的志愿军
突然传来消息:“7连阵地被敌人包围了,撤不下来!”马兆民团长当即命令4连去救。4连刚安顿好伤员和烈士,正准备过江,对于苦战数日、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4连而言,这是一个重新赶赴死地的命令,可4连指导员孙辰良眉头都没皱一下,亲自领军,杀入重围,一路冲杀到7连那里。没想到7连与韩军拼得正凶,压根没想着撤——7连知道自己孤悬敌后,就干脆不撤了,勇士们一致决定:眼前敌人能拖住几个算几个,多拼掉一个赚一个,不惜全连赴死,只为全团争取生的希望!
4连杀上7连阵地后,两边都是惊喜交集,随即交替掩护撤退,回到了清平川大桥桥口志愿军仅存的一点阵地上,两支不怕死的英雄连队都活了下来。563团虽然伤亡惨重,但是依然建制完整的过了江,该团死守桥头阵地多日,承担了如此重的阻击任务,还能全身而退,果然是主力军的主力师的主力团,十九兵团杨得志司令员直接给马兆民团长打了电话,表扬563团为全军做了大贡献。
63军为摆脱美韩军追击,一路撤到涟川才稳住阵脚。可随着该军撤离,志愿军防线也出了个大豁口,美韩军迅速从这个口子冲了进来,严重威胁旁边志愿军三兵团的侧翼,首当其冲的,就是正掩护兵团撤退的60军180师。
四、成败得失
该师与美军陆战一师已恶战数日,本来就打得很勉强,5月23日上午11时左右,180师的右翼突然响起激烈枪声,180师赶紧派出侦查员王化英带队查明情况,原来是63军一个侦查班与敌人交火了,王化英问63军哪去了?答复已经转移了。
180师不禁倒抽一口冷气,赶紧派出两个连抢占63军原有的阵地。可一个军的防区,区区两个连如何堵得住,韩六师、美二十四师依然潮水般涌了进来,占领了180师西侧;美七师也没受什么阻拦,一路插入180师东侧,180师顿时处于三面受敌的险地。
深陷美韩军重围的志愿军180师
接下来几天,美韩军对180师展开了围攻,180师与上级60军、三兵团的联系时断时续,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况,180师主要负责人始终有点优柔寡断,坚决执行阻击命令的勇气有余,巧妙把握战机跳出包围圈的灵气却远远不足。
结果180师被追击的美韩军越缠越死,60军组织的几次救援又相继失败,最后伤亡惨重的180师,居然决定分散突围,相当于自行被打散,失去了这个师级单位。
63军在未得到志愿军司令部同意前,就自行撤退,是对是错?有人认为63军当机立断,在险局中较为完整的保存了实力,全军指挥果断,执行有力,当然是正确的。另一种观点则认为,63军虽然保全了自己,但是擅自撤退却在志愿军防线上留下了一个大空档,令邻近的兄弟部队受苦了。
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,孰是孰非,还得从美军的视角来看看。
美军进攻,有个很明显的特点,就是喜欢突击——取得突破点——在突破点之间发起进攻——拉平战线——再突击。之所以这么打,是因为美军火力猛、机械化程度高,对后勤补给要求极高,只有保证后勤安全,美军才敢做下一步行动,因此美军要不断拉平战线,以免侧翼和后方受威胁。
美军5月20日开始反扑后,两三天时间就把志愿军防线冲得支离破碎,相当于取得了多个突破点,此时美军的进攻目标,就转为拉平战线了,所以突出部的志愿军,就成了美军重点攻击对象。
63军当时是十九兵团攻得最远的部队,最初受到美韩军猛攻,压力非常大,所以打得如此艰苦。
可见,63军的撤退是正确的,要是机械的等待志愿军司令部的命令,必然死路一条,不是全军覆没就是元气大伤。即便63军果断撤退,面对美韩军的强力反扑,该军也是险象环生,全赖一批又一批英勇的指挥员、战士毅然把死任务留给自己,把活路让给别人,63军各部才能屡屡在间不容发的生死时刻冲出生天。
坚决阻击敌军的志愿军
而63军后撤之后,旁边的180师成了志愿军防线的突出部,原本追击63军的美七师、韩六师都加入了围殴180师的行列。这么一来,压力骤减的63军一口气退到几十公里后的涟川,就值得商榷了,这样确实令友邻部队的侧翼完全暴露于敌军的兵锋下,就大兵团作战而言,这是整个棋局中的一个败招,不但会丢子,甚至会引发整条战线的崩盘。
63军从清平川转移至涟川
那么63军为何要后退这么远呢?主要是忌惮美韩军机械化部队极为迅猛的机动能力,63军在撤退路上,美军坦克甚至直接插到了军部附近,幸亏傅崇碧军长够机灵,才躲了过去。但对整个军的命运,傅崇碧军长当然不能寄托于侥幸,为了避免一直被美军追着打,63军只能大步转移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后方,才敢停下来重整旗鼓。
63军毕竟刚入朝,此前又一直处于攻势,现在第一次面对美军进攻,对如何顶住敌人,只能边摸索边干,要求其立即采取最有效的防御措施,既保存自己又保护友军,最好还重创敌人,那就只能开上帝视角了。
五、再立新功
63军入朝时有36366人,经过连续一个月的作战,撤到涟川时尚有约2.4万人。此时志愿军各部仍在艰难抵抗美军攻势,65军在议政俯地区打阻击,仅仅几天就败下阵来,十九兵团防区的重要门户铁原已处于敌军威胁之下,这个战略要点一丢,志愿军防线又要往后退一大截。
攻势凌厉的美军
63军虽然伤亡不小,但是因前一阶段的果断撤退,部队建制还比较完整,依然具有相当战斗力,于是,志愿军司令员彭老总直接点将,63军临危受命,保卫铁原!
在铁原阻击战中,63军以一己之力,对阵近5万美韩军,双方兵力、火力之悬殊,比前一段时间的清平川战斗有过之而无不及。然而,志愿军是非常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,傅崇碧军长这些在枪林弹雨中摸打滚爬十几二十年的将领,很快发现了美军进攻的特点,随即找到了破解之道。
美军既然要不断拉平战线,那63军就故意不设立一条完整的战线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分散的小阵地。美军要前进,就只能一个接一个占领这些阵地。
小阵地很多,每个阵地人只放十几到几十人,志愿军打得极为顽强,几乎每个小阵地都拼至最后一人才被攻占。而美军可以集中兵力火力猛攻一处,因此一个阵地往往坚持不到半个小时。
拼尽最后一发子弹的志愿军阵地
就这样,美军拿下了一处又一处阵地,还没有多大损失,而志愿军却成功缠住了敌人。最终,63军以1.1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,顶住了美军,为志愿军重新建立防线赢得了至关重要的时间,完成了彭老总的重托。
63军完成阻击任务后,彭大将军亲自来到路上迎接这些百战归来的英雄将士,彭老总动情的说道:“祖国感谢你们!”
进入阵地战后,63军驻防开城地区,参加了多次战术反击作战,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,该军消灭敌军32075人,为战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180师在第五次战役被重创后,在后方进行了长期休整,1953年6月,该师重返前线,正赶上志愿军发起夏季反击战、金城战役,知耻后勇的180师表现神勇,成了突进最远、战果最丰的部队。
180师在金城战役中痛揍敌军
两支部队都用赫赫战功,报了第五次战役受挫的一箭之仇。
金城战役志愿军大获全胜,俘虏大量韩军
声明:本文观点基于历史素材启发,并结合公开史料进行故事化。在尊重核心史实的前提下,为增强可读性,对部分细节与场景进行了艺术加工,并融入个人叙事风格的诠释。
文中观点为笔者结合史料所作的推演与解读,旨在提供一种历史视角,不代表唯一结论。欢迎读者多元思考,并建议参考更多权威文献以形成独立判断。
配图来源于网络,旨在辅助表达,图片版权归属暂不明确,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。感谢您的阅读与理解。
上海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