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不仅重塑了信息传播的方式,也重构了政府与公众的对话机制。在这一背景下,“北京网友说”——这一由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的政务新媒体栏目,迎来了一周年。它不只是一种舆论工作的渠道创新,更是一场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型,即从“单向宣传”走向“双向沟通”,甚至是“网友主动表达”,从回应诉求走向主动共情。这一年来,它悄然成为许多北京网友表达意见、参与北京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,也成为政府感知社情民意、推进精细化治理的重要依托。
一、回应复杂舆论生态的传播选择
说起来也算有缘,作为网友说的评论评委,我曾与栏目的分管领导、主创团队共事过一阵。现在回想起来,打动我的不是宏大的规划,而是他们聊起这个项目时的认真,是对每个网友声音的重视,是对内容质量的较真,也是那份“想把事做好”的纯粹。这份拳拳之心,我看在眼里、记在心里;而他们创办“北京网友说”的那份责任心,也因为这段共事经历,成了我最能共情的理解。
“北京网友说”从创立之初,就明确了其四大功能定位:政策解读的窗口、民意汇集的渠道、舆论引导的阵地和城市形象的展台。它打破了传统政务媒体单向传播的路径依赖,借助新媒体语态和互动机制,真正把“端菜”变为“点菜”,把“宣传”变成“对话”。例如,在重大政策出台前后,平台不仅发布权威解读,还主动设置话题征集市民意见,真正让政策制定过程透明可感。还比如刚刚发表的《今年服贸会看什么?》,针对我们老百姓的疑问“服贸会?是卖衣服的博览会吗?有打折的衣服吗?”该文用多种表达方式对我们介绍服贸会是什么,受到网友的高度肯定。
在民生安全领域的舆论引导上,“北京网友说”同样展现出精准回应的智慧,《生命没有“概率”,岂容侥幸?》一文便是典型例证。面对日常生活中“偶尔一次没关系”“倒霉事不会轮到我”的安全侥幸心理,以及部分网友对安全风险的模糊认知,文章没有陷入生硬的说教,而是提醒网友“主动查查家门口的洪水风险图,看看父母家、孩子学校是不是低洼区;跟着社区演练走一趟,学会沙袋怎么码、电闸怎么断、救生绳结怎么打。别再把“以前从没淹过”当护身符,只把“提前准备过”当底气等建议为切入点,拆解“小隐患藏大风险”的逻辑。
二、用实效赢得信任的创新实践
(一)政策解读:从“传得开”到“听得进”
政策语言为确保权威性与规范性,往往自带严谨属性,却也常因专业术语密集而显得枯燥,导致政策红利在传播中出现“末梢衰减”。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为例,其原文中“两个毫不动摇”“两个健康”“‘两重’建设”“‘两新’工作”等表述,虽精准界定政策方向,却让普通民众、中小经营者如开餐馆的老李难以快速理解,若仅靠法条原文传播,极易出现“政策在顶层发力,基层却知之甚少”的断层。
而“北京网友说”通过解读形式创新,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。《政策开道,民营起飞》一文以老李通过“e窗通”1天办结证照、获稳岗扩岗贷款的真实经历开篇,将“投资融资促进”“政务服务优化”等政策要点融入生活场景,让“政策利好”从抽象概念变成可感知的便利。另外,该文通过“大众语言转译”降低理解门槛,把“准入负面清单从151项压减至106项”简化为“清单四次‘瘦身’”,将“民企从‘政策鼓励’升级为‘权利清单’”转化为创业者口中“过去摸着石头过河,现在踩着政策铺路”的通俗表达,连“执法活动无事不扰”这类表述,也直接传递出“让企业安心搞生产”的核心诉求。这种创新让政策真正“走下文件”,从留言区民众热议“‘e窗通’助力证照速办”“政策为民营经济铺地板”可见,严谨政策已转化为大众能懂、能享的实惠,成功破解了传播中的“末梢衰减”。
(二)舆论引导:在思想领域不缺位
舆论引导的“不缺位”,首先体现在及时纠偏错误认知,划清行为红线。面对自媒体将韦东奕当作“流量唐僧肉”,用长焦偷拍、无人机窥探等手段侵犯隐私,甚至编造“北大亏待人才”的虚假信息煽动对立。《莫让“韦神”变“楚门”》直言“早该治治这些流量乞丐”,击穿“围观即合理”错误认知,让公众清醒意识到:镜头对准学者的私生活,不是“关注天才”,而是把人当成“动物园展品”,这种行为既失德又违法。
其次,舆论引导的“不缺位”,在于唤醒公共理性,守护核心价值观。当部分人被算法裹挟,将“成功简化成流量符号”,甚至效仿围堵全红婵、踹开“大衣哥”家门的闹剧,若无人发声,“破窗效应”便会蔓延。《莫让“韦神”变“楚门”》一文引导公众思考“真正的敬仰是什么”——不是近距离窥探,而是默默守护学者的科研空间;不是盲目传播跟拍视频,而是主动举报违规内容。这种引导,让“尊重”“理性”重新成为思想共识,避免社会陷入“娱乐至死”的麻木。
(三)城市叙事:柔软展示首都形象
北京不只是一国之都,更是千万人的生活家园。“北京网友说”善于捕捉城市的文化肌理与人间烟火,通过《“机超”来了,你会参与吗?》等文章,展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都市形象。这些内容不仅在本地引发共鸣,也被多家媒体转载,实现了城市形象的自发传播。《“机超”来了,你会参与吗?》让科技不疏离,让传统不陈旧。文中既提及2025春晚《秧BOT》里双足人形机器人与传统秧歌的结合,又聚焦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这一现代地标,将全球首个为人形机器人综合性竞技赛事(“机超”)落地于此,让“冰丝带”从冬奥遗产变为普通人可感知的“科技赛场”。这种叙事不堆砌“全球首个”“技术领先”的冰冷标签,而是将机器人赛事与“苏超”(城市足球联赛)类比,用“你会参与吗”的亲切提问拉近距离,既凸显北京作为科技高地的实力,又保留“街坊聊赛事”的生活感,让“现代北京”的形象扎根于大众熟悉的语境中。
三、经验凝练:是什么让它持续生长?
(一)以政治引领把准“方向盘”
“北京网友说”作为政务媒体,其核心竞争力始终根植于“不偏离根本方向”的政治自觉,即将党的领导贯穿内容建设与民意处理全过程,在敏感议题上不模糊,以精准的政治引领为内容传播校准“方向盘”。
从解读民营经济政策到整治网络流量乱象,再到传播科技创新成果,其每一篇内容都紧扣党的部署、呼应党的要求,成为传递党的声音、凝聚民众共识的重要纽带。例如,在民营经济发展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议题上,“北京网友说”以《政策开道,民营起飞》一文,将党的“两个毫不动摇”“促进两个健康”政策主张作为解读核心,精准传递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的法治保障意义。在网络空间治理这一敏感且关乎社会价值观的领域,《莫让“韦神”变“楚门”》一文,坚定响应党中央“清朗网络空间”的治理要求,在“流量至上”与“公民权利”的大是大非前站稳立场。文章旗帜鲜明批判自媒体“贴脸拍摄”“编造虚假信息”等无底线行为,明确指出其“违反《民法典》隐私权规定”“践踏学术尊严”。
(二)以用户思维贴近真实需求
政务媒体的传播力,往往藏在与群众对话的“语态”里。“北京网友说”跳出“官话套话”的刻板框架,以平等真诚的“网言网语”搭建与民众的沟通桥梁。编辑团队不搞“自说自话”,而是定期深挖用户留言中的高频关切、聚焦群众热议的痛点疑问,据此校准议题方向、调整表达风格,真正实现“群众在哪儿,工作就延伸到哪儿”,让政务内容从“单向传播”变成“双向共情”。《那些年,老师对我们说过的“谎言”》不空谈“尊师重教的时代意义”,不堆砌“教师职业的崇高价值”,而是从用户留言里的高频回忆切入,用平等真诚的“网言网语”聊起“老师的‘谎言’”,让政务内容变成群众愿意听、听得懂、有共鸣的“心里话”,真正实现“群众在哪儿,工作就延伸到哪儿”。更难得的是,它始终以“平等分享者”的姿态叙事,而非“教育者”的姿态说教。这种“我们”的口吻,将平台与用户置于同一情感维度,没有距离感,只有“同忆青春”的共鸣。
(三)以内容品质建立信任纽带
在众声喧哗中,“北京网友说”严控内容质量,注重事实核查、信源标注、专家背书,避免为了流量牺牲真实,在浮躁的舆论场中扮演了“定盘星”的角色。
“北京网友说”始终以严控内容质量为底线,通过事实核查、信源标注、拒绝流量炒作,在众声喧哗中站稳脚跟,成为群众可信赖的“定盘星”。其可信度首先体现在“信源透明”与“事实严谨”。无论是解读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时明确“2025年5月20日正式施行”的具体时间,还是报道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时标注“图源:新华网、环球网”,亦或是回忆校园故事时精准还原“高三月考后”“高考前最后一次班会”等细节,每一处信息都经过核查,避免模糊表述与虚假内容。就连用户共鸣强烈的“老师的‘谎言’”,也以真实校园场景为依托,无夸张虚构,让内容既有情感温度,更有事实厚度。
四、未来如何走向更可持续的对话?
尽管“北京网友说”凭借多元内容与创新形式收获显著成效,但在复杂传播环境中仍面临三重挑战:其一,信息过载加剧注意力碎片化;其二,网络样本代表性有限,留言多来自北京用户,可能导致内容偏向性;其三,算法易催生“信息茧房”,会被局限在狭窄信息圈中。
基于过去的成功经验,面向未来,“北京网友说”可从四方面突破:一是强化数据赋能,结合不同用户需求(如创业者关注政策落地、学生怀念校园)建立画像,实现从“人找政策”到“政策找人”,让“老李”这样的经营者精准获取证照办理信息;二是拓展互动形式,在“机超”直播中加入虚拟互动,或举办线下校园回忆分享会,增强青年群体参与感;三是构建效果评估体系,不只看留言量,更关注政策解决率与用户满意度,推动服务从“有”向“好”升级;四是加强协同,依托此前内容被多家媒体转载的基础,融入全国政务新媒体矩阵,扩大治理效能。
作者:聂书江
上海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